齐鲁印记·守望地名——运河明珠 汶上南旺
鲁网11月28日讯(记者 孟源 摄影记者 张超)悠悠千年,运河之畔。在汶上县的西南处,有一村落以其“运河明珠”“蚩尤故里”的美誉闻名遐迩,它就是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南旺村。
这里是始祖文化、春秋风骨的交织地,儒家文风伴着悠悠运河流淌千年,道着数不尽的故事。《史记》载:“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东平陆,即今汶上县,而阚乡,则是今日的南旺。据《汶上县地名志》载:“南旺村名来源于鲁桓公‘望气卜吉’的传说”。相传,公元前702年,鲁桓公游于阚,面南“望气卜吉”,愿死后葬于此地,后嗣遵其嘱葬于阚南,后鲁国八公也都依礼葬于阚城,历代守墓者居于阚南,日渐子孙兴旺,历经千年,约至唐永徽元年(650年),此地取名南旺。如今,南旺村岁月变迁,而蚩尤冢犹在,坐北向南,树木参天,石狮屹立于前,更添几分神秘与庄严。
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南旺村沉淀出一段大运河的奇迹。南旺古时是运河水脊之地,明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受命治理运河,采纳汶上老人白英建议,在此处修建南旺枢纽工程,保障了京杭大运河五百多年的漕运畅通。“汶水滔滔来大东,自然水脊脉潜洪。”乾隆帝六度南巡皆在此驻足,留下墨香与赞叹。有“江北都江堰”之称的南旺枢纽工程,不仅凝聚了古代官民的匠心智慧,更凭借着极为高超的水利科学技术,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纪念治水功臣,后人在南旺分水口附近建庙纪念,经过历代的修缮扩建,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踏入错落有致的院落内,在松柏苍翠间,感受那“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辉煌史篇。
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共同滋养了这片沃土,也孕育出包容与开放的南旺村人,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筑起了这片美丽家园。现如今,南旺村大力弘扬运河文化,发展运河经济,在大运河遗址的基础上,建设了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园内的博物馆中,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触,厚重的文化得以展示与传承。
南旺,不仅是一个地名,它更是运河文化的缩影。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南旺村正在成为运河文化的新地标,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