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守望地名——泰安市岱岳区山西街村

2019-09-03 09:3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巍巍泰山南麓,悠悠汶水北岸,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山西街村。走进山西街村,你可以感受到,这里一座座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古老建筑,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流水,一代代传承大汶口精神的朴素劳动者,都在见证着汶河古渡的昔日繁华。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村民都会来到汶河水边放河灯。相传古时大汶河水流湍急,摆渡船只稍有闪失就会船毁人亡。为祭祀河神、祭奠亡魂,每逢七月十五扎灯点烛,让河灯带着祈愿和思念随波而去。时至今日,放河灯这一传承了几百年的节日习俗演化成祈福求祥、缅怀先人的民间活动。“汶水长流”“国泰民安”……写满祝福的河灯,飘荡在波光粼粼中,星星点点,闪烁着大汶河新的希望 

  大汶河,古称汶水,汇牟汶河、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与柴汶河,五汶萦回,自东向西,一脉流长。五汶交汇之处,称大汶口。《诗经》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汶水滔滔,行人儦儦。”明代知州戴经曾来到汶河古渡口,望着涛涛汶水,禁不住感慨万端,挥笔赋诗: 

  《汶河古渡》 

  五汶萦回一脉深,回崖转壑下千寻。 

  飞流画波光动,界首长虹草色侵。 

  曲水亭边云漠漠,文姜台畔雨沉沉。 

  渡头凭吊当年事,却羡渔舟傍绿浔。 

  在汶水河岸,有一片沃野,因在汶水之北,故名“汶阳田”。千百年来,这片膏腴之地见证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留下“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佳话。 

  山西街村,以街为名,历史悠长汶河古渡、车马古道和明石桥皆是历史的见证。山西街村西南门外的大汶河上,有座横贯河身的石板桥,因建于明代,故称之为“明石桥”。全桥长570.95米,有65个桥孔,北起山西街村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石桥桥面由无数块石板铺而成,大致呈“之”字形横跨大汶河南北两岸。这座石桥是当时自新泰、莱芜至东平整个河段上唯一一座连通大汶河南北两岸的桥,石桥的建成,使大汶口镇在当时成为整个泰城地区(即现今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的总称)最为繁华的水路码头。  

  明石桥的修建,结束了当时两岸往来仅靠舟楫的历史,沟通了南北商贸,使山西街村成为当时人们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大量的民居、商铺、旅店、手工作坊等汇集于此。明清时期的山西街村发展迅速,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大汶口成为周边货物集散的水陆交通要道,商贾穿梭,车水马龙,货船如织,日夜不息。 

  山西商人,亦称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他们的辉煌事业发轫于明代,到清代已成为实力雄厚的商帮之一。商贸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使得晋商的事业版图向山东扩展,来到大汶口镇的山西商人也越来越晋商在齐鲁大地上与儒商完美地交汇融合,晋商精神中的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和群体精神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信誉至上,诚实守义”的经商理念使得晋商赢得了人们信任与支持,事业蒸蒸日上,大获成功。山西街村一跃成为当时泰安地区最繁华的贸易之地,也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乾隆二十四年(1759),山西商人在关帝庙的基础上修建会馆,因山西人出资,多服务山西客商,故称“山西会馆”。山西会馆坐西朝东,分南北两院:南为戏楼院,坐南朝北,能容三千多观众;北为关帝庙,坐北朝南,门里东西钟鼓楼,晨钟暮鼓,浑厚绵远。山西会馆起初作为招待客商的驿站,是举行聚会、祀奉乡贤、唱戏、祝寿、婚礼等活动的场所,也是接待过往的山西官员、商贾、老乡之所。之后,山西会馆附近的商户越来越多,形成南北两条大街,定名为山西街。“汶河倒流水泱泱,两岸杏柳吐芬芳;古石桥上人如织,古镇城内商贾昌”,山西街村,成为当时集观光、民俗、文化、商业多种特色于一身的繁华重地 

    距山西街村城墙约百米,有一处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龙王庙。龙王庙面向汶河,为镇汶河水患所建,是村民们曾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祭祀场所如今的龙王庙虽已荒弃,但石碑上深深浅浅的刻印仍讲述着那过去的点滴记忆。 

  村内风貌保存较好的优秀传统民居共26座,如王家大院、刘家古楼、乔训成大院等,这些传统民居院落组合灵活自由建筑形式朴实重,多就近取材,利用河中的鹅卵石、石块、青砖等作为建筑材料,部分建筑细部有精美的砖雕、木雕,透出华丽之感 

  民国时期,英法修建的铁路将山西街村挡在南部,新的商业区在北部发展起来,大汶口镇随着交通优势的丧失而快速衰落下来,山西街村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时间的涤荡没有冲淡往日繁华,山西街村至今仍保持传统历史格局和原有风貌。手工打磨的石板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悠久古朴。明初就已建成环村的寨墙,至今仍有迹可循。明石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北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并正常使用的古石桥。山西会馆作为大汶口镇名胜之一,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一街”“一桥”“一会馆”成为山西街村最具特色的景观。经历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山西街村,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山西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泰安市唯一入选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走在纵跨南北的明石桥上,俯首凝望,桥面上深深的车轮痕迹以及充满历史气息的燕尾钉清晰可见、历久弥新,抬头远眺,体味“一眼望七桥,脚踏齐鲁两邦”的人生豪迈。驻足石桥之上,举目西可京沪铁路大桥、京沪铁路复线大桥、104国道大桥、京福高速大桥,往东即见京沪高铁大桥、北藤村大桥。明代至今,悠悠六百载,明石桥与现代桥梁在此交会共济,跨越绵绵岁月,连起道道通途。它们见证时代进步,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跨越时空架起飞虹。古朴的山西街村,厚重、内敛,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大汶河千余年的沧桑故事。岁月悠悠,铅华洗尽,昔日的辉煌渐渐褪去,但心存历史、满怀乡愁记忆的山西街人学会了用建筑的沉默去演绎历史的繁华,利用现有的历史建筑开发极具当地特色的旅游民居,在保持古建筑群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与元素,将古典的传统历史与动感的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不仅仅是单一外表下的完美蜕变,更是人文传承与未来规划间的华丽转身。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巷口的那棵老槐树缀满了祝福的红飘带,带着斑驳的沧桑凝视着岁月的脚步在这片土地上游走,它犹如一位守望故土的老者,对到来的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时代变迁,带走的是不能与现代相融的陈腐气息,留下的是世代相传的动人记忆。不论时光如何流转,心存历史的山西街人,以他们对这个社会独有的感知方式,继续书写着关于过去与未来的非凡篇章。 

责任编辑:李震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